风险提示:“早培班”里就一定能出天才?
“你儿子早培测试过了吗?”“唉,别提了,不但没过,都要抑郁了,他想不明白,别人之前都说他聪明,是学习的天才嘛,怎么会没考过?现在,整天不出屋,害怕见人,害怕被人问。我都担心,孩子开学以后怎么办。”洋洋妈妈发愁地说。她万万没有想到,儿子这么“脆弱”,仅仅因为没通过“超常儿童”的选拔,一个月的工夫,就从之前的一只“雄赳赳的大公鸡”,变成了一只“无精打采的落汤鸡”。这不得不让她开始反思:自己之前的“天才”培养路线是不是错了?
何为“早培班”,就是指对于智力超常、在某方面有突出特长的儿童所进行的一种挖掘其潜力的培养模式,这些“神童”多是通过较短的学习时间直接考入大学。
北京市教委3年前已叫停“早培班”,因为此举违反了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有关政策。但不少家长似乎并不买账,在“是因材施教还是揠苗助长的讨论”中并不处于下风,认为“早培班”课程设置更多元,内容更丰富,并不拘泥于课本,有利于学生开拓思维。还有的认为,既然这类学生智商本来就比同龄孩子高,也有独特才能,学校应该给这些学生提供更好的资源让其发展。
或许正因为有如此强大的社会基础和市场潜力,“早培班”近年来在社会上衍生出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尽管参差不齐、鱼龙混杂,但经久不衰。其实,“早培班”通常采用的那个测试量表也难称权威,就是文、数、理、化、自然、艺术等都有“点”,能反映孩子发展哪方面突出,哪方面欠缺,突出的方面越多测得的总分越高。只要年级再升一点,随着接触面增大,那些题就根本不是啥问题。从此意义上讲,全面发展更为重要,扬长避短的同时也得取长补短。
教育还是要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所谓的早期开发智力、缩短教育年限反而会给孩子造成伤害。那种打着“为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旗号的“早培班”实际在制造一种教育的不公。如果学生确实有特长,学校和家长可通过跳级、个性化教学等方式满足其需求。若专门打造特殊通道或以行政手段干预教学,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自己之前的“天才”培养路线是不是错了?对于洋洋妈妈的反思,人们或许也难以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但有一点应该无疑,因为早培测试未过,洋洋从之前的一只“雄赳赳的大公鸡”变成了一只“无精打采的落汤鸡”,无论如何得不偿失。
只有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不少家长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的孩子就是“超常儿童”,即使不是,也要试一试,否则不甘心。实际上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一个不适合孩子的路径,若测试未过,白白浪费很多时间和金钱不说,对孩子以后的自信心乃至心理健康都会造成不利影响。
如果人们把孩童中大约只占1%至3%的超常儿童称作天才,那么,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早培班”何以能保证百分之百地培养出天才?家长又怎么能指望“早培班”里就一定能出天才?“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一次小小的挫折算不了什么,以后还有很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