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提示:准确识别“伪私募” 守住“钱袋子”
近年来,我国私募基金行业的发展对服务实体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有一些“挂羊头、卖狗肉”的“伪私募”隐藏其中,假借私募基金名义,行非法集资之实,具较强欺骗性和隐蔽性。投资者必须“擦亮眼睛”,准确定位自我,增强风险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看人。购买私募基金产品前,通过基金业协会网站查询了解私募机构。要仔细了解高管人员的职业背景、学历情况、从业经历等信息,不要盲目地相信“有关系”“有资源”等毫无凭据的说辞。
看产品。要自觉抵制“保本保收益”“高收益无风险”等噱头诱惑,保持头脑冷静。如果私募基金宣传推介材料中含有“定期付息、到期还本”等字眼,或是私募基金管理人、其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关联方直接或间接承诺“保本保收益”,即提示这是一个违规产品,请勿购买。
看合同。投资者看合同时,要重点关注合同中是否明确提示投资风险、投资范围或投资标的,核实相关条款与宣传推介内容是否一致,是否托管,是否约定纠纷解决途径等。
量力而行、“不贪小利”。投资者要从自身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对照私募基金合格投资者判断自身是否能够投资私募基金产品,再选择与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产品。
文件签署“不走过场”。投资者应当认真对待有关个人投资者资格审查等适当性审查环节,充分认识风险揭示书、合格投资者承诺书、风险测评调查问卷等的重要性,认真审阅合同条款。
投资前后“不做甩手掌柜”。投资者应充分了解所投产品,知道买的是谁的产品,与谁签约,由谁管理,资金划到何处,具体投向何方。发现管理人管理基金存在违法违规情况的,及时向监管部门反映;发现管理人涉嫌诈骗、非法集资等犯罪线索的,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据《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