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办公厅通报表扬“瑞昌市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近日,省政府办公厅下发通报,对我省17项工作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单位予以通报表扬。其中瑞昌市因耕地保护工作突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成效好、闲置土地比例低且用地需求量大而榜上有名,此项激励全省仅2个县(市)获此殊荣!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紧围绕“开放引领、绿色示范、工业强市、实干争先”发展战略,始终坚持以“转作风、树形象、保要素、促发展”为抓手,按照保护优先、节约优先工作方针,坚持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资源,统筹兼顾、精准施策,推动要素保障向质量效益型、资源利用向集约生态型转变,扎实推进“保发展、护资源、优空间、惠民生”各项工作,全面履行自然资源要素保障职责,全力助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下足绣花功,绘好工笔画,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严守耕地红线 实现共保护
走访桂林街道常丰村,只见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挖掘机正在田埂里来回作业,调整田块、挖土筑坝,培土、压平、起垄……一块原本窄小狭长的农田逐渐变得平整。
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监督验收、统一上图入库……近年来,由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全面推进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2021年,全市高标准农田总建设面积达2万亩,覆盖13个乡镇36个行政村。
为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市自然资源局与相关单位协调联动,严格执行“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广泛开展打击耕地“非农化”、耕地撂荒现象,督促抓好整改,确保耕地用于粮食生产;加强对各乡镇街道耕地保护工作的业务指导,着力解决打击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困难;利用全国土地日、主题党日活动等载体,印发政策法规书籍、宣传海报,广泛宣传耕地保护的重要性。
良田粮用 谈际君 摄
守好耕地红线,严保严管是关键。我市全面压实各级耕地保护责任,严守耕地红线。聚焦耕地保护落实于地,各乡(镇)对永久基本农田的位置、范围向社会公告,并设立保护标示牌;聚焦耕地保护落实于责,加强日常执法巡查,做到“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实现耕地保护“无盲区”;聚焦耕地保护落实于控,积极引导各类建设项目科学选址,加快推动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优化空间布局,提供规划指引。
节约集约用地 打好组合拳
在行动上见真章,在发展上求实效。全市2021年争取1000余万元资金建立标准化自然资源监管指挥中心,安装75个高空视频监控点,对全市所有矿山、30余万亩基本农田、重点工业园区等开展实时监控,形成“天上看、地上查、视频探、群众报、网上管”的全方位管理体系,真正做到为瑞昌“绿水青山”把好“门”。
市自然资源局视频监管中心 余芳 摄
发展是硬道理,节约是大战略。成立全市“节地增效”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定期调度机制,对批而未用地块进行分类梳理,制订消化清单,坚持每日一报告,一周一调度,分月分批实施销号。制定印发《瑞昌市2021年存量土地消化工作实施方案》,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加强执法监管,通过日常巡查、信访、媒体、自然资源智能指挥中心等方式,及时掌握、梳理、汇总用地方面存在的违法问题线索。同时,不断加强和规范土地征收、农转用报批等工作,积极推进建设用地“增存挂钩”土地消化任务,加快推行工业“标准地”,积极盘活城镇低效用地,统筹优化各类用地结构和布局,实现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据悉,全市2019年度、2020年度节约集约用地考核全省排名第三,连续3年获得九江市自然资源目标管理考评综合先进单位。
推广“净矿”出让 勇做先行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市委、市政府的高位推动下,市自然资源局积极探索,创新推出“净矿”出让模式。2018年4月、2019年7月以及2021年12月,瑞昌市北山矿区、邓家山矿区和双饮山矿区采矿权净矿成功挂牌出让,出让总价为35.6亿元,是历史33个本级发证露天采石矿山成交价总和的47.8倍,净收益是历史出让33家净收益的51.6倍,单价是原来市场竞拍价的15倍。
绿色矿山 余芳 摄
瑞昌“净矿”出让工作得到自然资源部主要领导批示,《自然资源部简报》和《自然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专家建议》专门印发“瑞昌经验”供各地参考借鉴。江西省委改革办通报称瑞昌“净矿”出让是九江一项重大改革成果;近年来先后吸引50多批次省内外县(市)考察团前来瑞昌,学习借鉴“净矿”出让工作经验。
矿山综合治理 打造生态区
为贯彻落实自然资源部提出的“坚持开源节流并举,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总要求,我市坚持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并重,致力于绿色矿山、生态修复工作。
废弃矿山变美丽公园 余芳 摄
扎实推进绿色矿山建设。针对矿区环境、资源开发方式、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全市累计投入资金约3.2亿元,对各矿区进行综合提升,基本实现进矿道路全硬化、可绿化区域全绿化、水资源循环利用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等要求。目前,全市共有8家矿山通过绿色矿山评估,占九江市绿色矿山总数比例达44%。其中,亚东水泥码头灰岩矿、下张灰岩矿、新屋田灰岩矿、武山铜矿4家已成功纳入全国绿色矿山名录。
全力实施矿山生态修复。自2017年开始,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水则水、宜建则建、宜景则景”的原则,精心编制“一矿一案”,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矿山生态修复。累计投入资金1.12亿元,全面完成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任务。近年来,实施废弃矿山生态修复49家,修复面积5861亩,仅2021年度就新增矿山修复面积2404亩,打造了天嗣山公园、夫山矿山公园、陈湾公园等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成功案例。其中,铜源剪影文化园与夫山矿山公园相得益彰,成功创建4A级旅游景区,成为全市文旅发展的崭新名片。
(邓光荣 柯凌云 瑞昌市融媒体中心 张敏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