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网站声明

瑞昌市水利局:用好治水兴水“三连招”,全力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 2023-05-19    来源:

近年来,瑞昌坚持以新时代水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定位,大力实施强基、提标、赋能“三大行动”,筑牢防洪、供水、生态安全防线,着力构建“持续水安澜、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的安全保障体系,水利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走在全省前列。

工程建设“出实招”

筑牢水利“压舱石”

锚定水利工程建设,不断扩投资、增规模、提效率,为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一是争资争项提额度。抢抓省“四大攻坚行动”机遇,通过全面摸清水利底数、邀请专家开展培训、项目包装政府买单等举措,加大水利项目谋划包装和申报力度,确保项目应报尽报、资金应争尽争。2022年,共争取上级水利专项资金2.22亿元,同比增长177.5%;累计完成水利投资6.5亿元,同比增长182.6%;实施水利冬修项目343个,是2019-2021三年实施项目数量的总和。二是项目推进提速度。大力开展水利建设“大会战”,建立“月推进、季调度”工作机制,倒排工期、挂图作战,项目开工率达到100%,竣工率达到90%以上。实施病险水库“动态清零”行动,完成10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整治重点山塘67座。长江干流瑞昌段崩岸应急治理项目仅用一半工期便完成了95%的工程量,高丰防洪工程仅用4个月时间完成主体工程,创造了水利建设“瑞昌速度”。三是民生关怀提温度。聚焦群众关切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快推进民生水利项目建设,持续加强农村小型集中供水工程管护。2022年,改造城区老旧管网11公里,完成农村饮水维养项目58个,新建自来水设施45个,实现自来水设施全覆盖,让群众真正喝上“安全水、放心水”。

机制改革“出硬招”

注入水利“活水源”

围绕“建、管、防”三个重要环节,全面加强机制改革创新,为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长远保障。一是严建保质。一方面,压实责任。将建设责任落实到各环节、各主体,构建建设单位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职能部门监督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市场行为评价体系,全面监督项目法人履责,倒逼参建单位严守程序。另一方面,完善制度。完善质量检查制度,充分发挥第三方法人抽检作用,对现场抽检不合格的,责令立即整改,同时倒查监理单位履职情况。完善单元工程和隐蔽工程监管制度,严格按照程序召集参建单位实地查看、检测、论证,一致确认合格后,方能进行下道工序,坚决杜绝走过场行为。二是严管保效。全面推行“第三方+物业化”管理模式,实现水利设施管养分离。按照“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探索建立“部门主导、社会参与、属地联管”的管护模式,确保工程建成后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目前,全市136座水利工程全面推行标准化管理模式,形成了“管理标准化、人员专业化、运行安全化、维养常态化、环境景观化”的瑞昌经验。三是严防保稳。树牢底线思维,完善防汛抗旱机制,全力防范重大风险,切实保障群众安全、粮食安全。面对2022年历史罕见旱情,坚持“保生活、保生产”原则,排查各类供水工程197个,协调应急送水997次,引调水源2500万吨,全力保障饮水困难人口供水安全,有力保障10余万亩农田灌溉。

生态保护“出真招”

擦亮水利“绿底色”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示范,在“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上持续发力,为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厚积绿色势能。一是压实河湖“责任链”。探索创新河湖管护责任体系,进一步完善“河湖长+警长”“河湖长+检察长”等联动协作机制,推动河湖长制工作走深走实。二是打好治理“组合拳”。坚持“标本兼治、水陆共治”,持续开展河湖“清四乱”等16个专项整治行动,加大河湖岸线监管力度,2022年完成89座小型水库确权划界、拆除河湖违建7处;投资3.5亿元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改造城市主管网20处、61个小区完成雨污分流,水环境持续改善,水质综合指数同比改善7.82%。三是唱响碧水“宣传曲”。结合“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深入开展守护碧水“进园区、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主题宣传和志愿服务,探索建立民间河长、企业河长,全面构建“群策群力、群防群治”的共建共享新格局。